close

簡介

    這本書以作者自身經驗為主,以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去探討生活上的細節,我覺得跟社會學很類似,「社會學」的定義是是對人類社會作整體研究的社會科學。它的意義在於尋找混合了人類知識及哲學的源頭。而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社會學描述了人的行為,而經濟學則是告訴我們為什麼人要這樣做。在經濟活動裡主要的關係都是一對一(買賣雙方;消費者與生產者);彼此的利益明確、直接、對立,在加總成為群體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數學為工具。相形之下,社會學所關注的「社會人」,涉及許多角色,每種角色隱含的「利益」,多樣、複雜,不容易明確界定,因而數學所能發揮的空間有限。

    一般來說,經濟學似乎難以用於日常生活,感覺只有經濟學家才能擺出一大堆數學模型,預測這個世界的經濟,但是作者打破經濟與普羅大眾的隔閡,他以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經濟人」是理性以及自利的概念去探討,以及相對性與絕對性,這兩個概念大概就縱貫了全書大部分的內容,我想他最重要的是提供我們一個可以用經濟學的角度去思索日常生活的方式。例如本書第四章,有形跟無形的規則,其實就討論到法律與道德,牽涉到法律學與哲學,作者先詢問到底什麼是公平與正義,法律如何讓公平與正義實現,接著娓娓道出經濟人是怎麼看這個東西,進而啟發我們看待事物的眼光。

 

本書優點

    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裡,事實上同時身處於不同的群體之中,不同的群體之間,往往有價值上的衝突。在一個群體裡,同時存在許多不同的利益。各個參與者,追求各自的利益;利益是驅動行為的力量。

    不同的社會現象,隱含共同的行為模式,呈現了行為上的規律性。經濟學有一套強而有力的「行為理論」。特色是不預設立場,而由人的實際行為和社會現象中,希望能化繁為簡,再以簡御繁;歸納提煉出普遍成立的「行為方程式」,然後再利用這些方程式,作為思考取捨的依據,去解讀社會現象,判斷取捨、自求多福。

    人,只要生存在這個社會上,若不是像魯賓遜一個人生活在孤島上,就必須做選擇。然而在無時不刻的選擇中,我們到底如何判斷我們的選擇是對的呢?我認為作者在一篇篇的文章中給了我們許多工具,像是無知之幕、做好自己擅長的事、避免傲慢與偏見等等,這些工具提升我們做選擇時的視野,使我們能看到更多的面向,才是本書想要傳遞給讀者的重點

 

本書缺點

    看完第一遍感覺很新鮮有趣,然而仔細想想內容是什麼,只記得他最強調的兩個重點「人是自利的」、「人是理性的」,有時候但是如果事前沒有修過經濟學概論的讀者,或許就很難理解什麼是市場、成本、效用等概念,這本書便流於艱深的故事書了。

    本書沒有內容不佳的缺點,但有內容不足的遺憾。既為經濟學「入門書」,作者是否可以增加一、二章經濟學基本概念?以及多一些與概念相契的生活例子。此外,為讓「讀者不只能體會到經濟學的內涵,更可以活學活用」,是否可就書中所舉文化、國際政治、兩岸關係等議題,及更貼近普羅大眾的社會現狀,如治安敗壞、交通紊亂、毒品泛濫、失業率攀升、深陷無底黑洞般的健保財務危機等情境議題。

    最後提一下最後一章傲慢與偏見,作者只提出經過市場的篩選,偏見終將消失。然而我不這麼認為,雖然大家都知道偏見不好,但是還是有很多選擇了偏見,為什麼呢?我認為偏見跟偏好其實就只是一線之隔,偏見只是人們做選擇時,為了減少自己每次做選擇時所耗費的腦力,自己所設下的規定(如同作者書中自己講的),此外,當偏見是大部分人所認可的,那偏見便理所當然流傳於世上,像是「男主外,女主內」就是當今普遍的思想偏見或偏好。

 

實例

    有很多古老的成語就是經濟學的的最好例子:「穀賤傷農」與「奇貨可居」隱含著供給與需求的概念;「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隱含著機會成本的概念;「童叟無欺」隱含著市場與交易的概念;「夜不閉戶」隱含著社會資本的概念;「殃及池魚」隱含著外部成本的概念。經濟學深深地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

    最後舉一個我自己在做選擇的故事。書中最常說的事:做好自己擅長的事,才能達到最大效益。但是書中也說:在面對各種決策的時候,人可以先擷取外在的一些資料作為參考指標,然後在在主觀上做一些比較斟酌,最後才是行為上的取捨。我可能因為偏好,我在高中就知道背誦的能力明顯比較差,但是因為過去的經歷,讓我最後選擇的不是商管學院的系所,而是背誦大於理解的醫學系。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偏好吧。

 

佳句摘錄

1.      沒有絕對的公平正義,公平正義的內涵由環境裡的條件所襯托出來

2.      有形的規則(法律)與無形的規則(道德)

3.      規矩習慣和物質利害所隱含的的都是一種高下相對的比較,在本質上並沒有差別。可是人可以遵循規矩習慣,卻必須自己取捨利弊得失

4.      經濟學的核心是一種比較的概念,在人的世界沒有絕對:任何事物的意義,都是在環境裡相關條件的襯托和對照之下,才具有內涵

5.      企業家可以在市場上買到所有的人力物力,可是找貨、比貨、比價等等都要付出時間心力。因此,成立一個常設性公司和廠商,就可以減少或免除利用市場的成本

6.      在面對各種決策的時候,人可以先擷取外在的一些資料作為參考指標,然後在在主觀上做一些比較斟酌,最後才是行為上的取捨

7.      經濟學是一種世界觀,是一種看事情很基本的方法

8.      心平氣和列出這兩種可能性所有的優缺點,評估一下各個優缺點的輕重大小,然後在做整體來說比較好的安排

9.      制度的規劃,幾乎只能以適用對象裡的大多數人的特性為準,而且,還要能承受另外那些人少數人有意和無意的試煉與摧殘

10.  全體一致決

11.  社會資本

12.  做好自己擅長的事

13.  自我形象的期許,一個民主和正常的社會能夠正常運作,需要依靠許許多多人心理的良知和責任感

14.  法律是追求社會最大的福祉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 經濟學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B%8F%E6%B5%8E%E5%AD%A6

2.      維基百科 社會學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4%BE%E6%9C%83%E5%AD%B8&variant=zh-tw

3.      你可以再靠近一點  -探訪《走進經濟學》大觀園有感  嚴嘉美http://www.ncsi.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fe753573dfa7af192b515a54e928c744.pd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kyflag 的頭像
    skyflag

    skyflag

    skyfla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